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工作方案》,为推动教育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教联体” 对于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大作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指出,要坚持 “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 的工作原则,构建基层网络式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体。中央各有关部门应率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责任,推动《方案》落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也要针对区域内的政策堵点、机制难点和关注热点,给予资源支持,健全支撑系统。在宏观层面,通过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等;在中观层面,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联动;在微观层面,家长、教师及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同心同向的育人活动。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所说,“教联体” 能在不同层面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全链条机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表示,“教联体” 体现了共商共治共创的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学校建立 “教联体”,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认为,“教联体” 为凝聚各方育人力量提供常态化平台,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在推动 “教联体” 高质量建设方面,要建构多样态协同育人工作模式。通过广泛吸纳各方参与学校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生发展指导,形成多样态的工作模式。康丽颖提出建构学校主导的立德树人模式,以特色项目和课程为载体,探索数字化转型创新协同育人。陈如平强调 “教联体” 要全面集成育人资源,围绕 “育人” 使命展开方式改革,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健全优化各类育人推进路径。同时,要全面摸底区域内育人资源情况,设计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董竹娟认为 “教联体” 建设要注重优化育人体系,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素,形成 “三时空、三主体、三情境” 育人体系。
社区资源丰富且有成熟治理经验,可将其融入育人模式。康丽颖建议统筹社区资源,把社区治理经验融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实践活动和精准化服务,弘扬好家风,构建儿童良好发展生态环境。
充分调动家庭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至关重要。陈如平认为应找准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集中发力,如针对新时代学生成长中的 “空心病” 等问题,从社会发展大环境探寻破解策略。高书国提出教师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核心力量,要加强对教师的系统培训,提升整体素质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要探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方式,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等方式参与学校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董竹娟也认为要开发整合家长培训课程资源,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构建协同育人 “教联体”,犹如绘制一幅学生成长的 “同心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协同多元教育主体、统筹多样教育内容、协调全过程环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保障。在这个 “教联体” 中,各方明确职责任务,凝聚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相信随着 “教联体” 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的教育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