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外卖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 “幽灵外卖”
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却也如影随形,不容忽视。当消费者遭遇外卖变质、丢失或图文不符等情况时,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
首先,若外卖变质,消费者有权维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外卖变质、有异物属于商家违约。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要求商家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否则需承担违约责任。若消费者食用后诱发食源性疾病,还可能构成侵权,可要求侵权损害赔偿。此外,若外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除赔偿损失外,还可主张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若达到刑法中相关构罪标准,商家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个别商家以 “变质饭菜是赠送的” 为由拒绝承担责任的情况,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即使是赠送的商品或服务,也应保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其次,外卖不翼而飞时需分情况讨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外卖的 “交付” 通常以平台细则为准。若交付前丢失,应由商家承担风险,消费者可要求商家继续履行或赔偿损失;若交付后丢失,外卖所有权转移至消费者手中,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再者,图文不符时消费者也可依法维权。对于无法找到标注地址、实际店铺与照片不符等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属于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依据法律规定,要求商家进行惩罚性赔偿。
需要注意的是,外卖平台在交易中并非置身事外。平台本质上提供中介服务,但商家违规时,平台同样负有保障交易安全的相关义务。一方面,平台应审查入驻商家资质证照,若违反此义务,将面临行政处罚,且在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应与食品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平台应积极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帮助,若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要及时收集证据,不断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如证明外卖变质有异物时,应保存消费订单记录、医院化验单、诊断证明等凭证,并注意保存问题食品原状。但同时,消费者主张权益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恶意构陷制造商家违法经营假象要求赔偿,可能需承担侵犯商誉的民事赔偿责任,构成敲诈勒索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总之,当我们在享受外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面对各种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消费者、商家和平台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外卖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