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干细胞治疗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本应是为人类健康带来希望之光的创新手段。然而,重庆一位 60
多岁老人袁某因注射干细胞后死亡的案例,却为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让我们看到了非法医疗行为背后的巨大危害。
袁某,一位饱受痛风和主动脉狭窄等疾病折磨的老人,本希望通过新的治疗方法缓解病痛,却不想踏入了死亡的陷阱。某生物公司员工向其推荐接种干细胞治疗,2022 年 12 月,在某医院注射了该生物公司配送的 “人羊膜上皮干细胞” 后,袁某身体出现不适。尽管转至上级医院抢救治疗,但出院当日,袁某还是在家中不幸离世。这一系列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了一场关于责任与赔偿的法律纷争。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未做尸体解剖,四家鉴定机构均无法判断死因,这为案件的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但法院依据事实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合理推断。袁某家属在输入干细胞前已告知生物公司员工袁某的动脉狭窄病情,而在注射后极短时间内袁某就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从这些线索来看,足以认定袁某的死亡与干细胞输入存在因果关系。
进一步审视,这起悲剧背后是生物公司和医院的严重过错。涉案干细胞本不具备直接临床治疗条件,存在重大伦理风险和健康隐患,生物公司员工却贸然推荐并提供,其过错不言而喻。而医院在不具备实施涉案干细胞回输资质的情况下,违反诊疗规范为袁某实施回输,同样难辞其咎。二者对静脉注射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具有共同可预见性,构成共同侵权。当然,袁某及家属在未经正规医疗机构诊治、选择不具备治疗条件的干细胞治疗方面,也存在一定过错。最终,法院判定医院和生物公司承担 90% 的责任,赔偿袁某家属 76.1 万余元,二审法院也维持了原判。
这一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干细胞治疗领域乱象的危害。干细胞治疗虽有巨大潜力,但目前除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有成熟技术规范外,其他干细胞治疗尚未进入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建立的以医疗机构为责任主体、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和项目双备案的管理机制,就是为了规范这一领域。然而,仍有生物公司违规销售、医院违规应用的现象发生。这警示我们,医疗创新必须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患者和家属也要增强辨别能力,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让医疗科技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夺命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