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基本原则>

《教材付费二维码引争议,合理与否待商榷》

来源:飞驰行政法 时间:2024-10-20 12:11 作者:创始人 热度: 手机阅读>>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宪法学》教材中竟设置了 46 个付费二维码,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image.png

  在当今知识付费时代,多媒体知识资源付费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然而,当已购入的教材中出现付费二维码,且需扫码付费才能解锁新知识时,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呢?

  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回应来看,其设置二维码的初衷是为了防盗版,用一本书绑定一个手机号的方式保护版权。对于使用正版新书的读者,通过绑定封底防伪码,可以免费使用全书所有二维码资源;而对于使用正版二手书的读者,若防伪码未被使用,也可继续免费使用,若已被使用,则可自愿付费使用二维码资源。

  对于这一解释,网友们看法不一。有网友认为,教材本身并非 “一锤子买卖”,阅读可以有效传递,从正规交易渠道获得二手书的读者不应该被限制使用扩展内容。毕竟,知识的传播不应因书籍的转手而受到阻碍。

  专家们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在教材中增加二维码进行扩展阅读的形式早已有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增补教材的时事内容,保护著作权,创新阅读模式。但他也强调,模式创新需要以合理规范使用为前提。北京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尹旭指出,多媒体资源和纸质书的知识产权并非严格绑定,出版社可以单独出售纸质书,额外附加多媒体线上资源也可以额外收费。他认为,教材虽带有一定公益性,但也是作者投入心血的作品,为教材付费获得一定利益回报是合理的。

  然而,教材中设置付费二维码是否真的合理,仍值得深入探讨。一方面,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他们在制作教材的过程中确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保护版权和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采取一些措施似乎情有可原。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中穿插二维码等创新方式也有助于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对于购买二手书的读者来说,被限制使用扩展内容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公平。毕竟,他们也是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书籍,理应享有与新书读者同等的阅读权利。

  此外,出版社在使用二维码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二维码有可能被篡改,断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出版社难以确保印制在书上的二维码链接的内容不发生变化。这不仅给读者带来不便,也可能影响出版社的声誉。

  那么,如何维护各方共同利益呢?黄尹旭建议,未来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读者、作者、出版社共同利益的新型数字生态环境。例如,使用动态更新的小程序、线上多媒体教材库等,既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维护了出版社和作者的权益。

  总之,教材中设置付费二维码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在知识付费时代,我们需要在保护版权、促进知识传播和维护读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让知识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相关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