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再审程序是指在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因发现存在法定事由,依法对生效裁判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诉讼再审程序的启动条件和审查标准非常严格,旨在确保司法公正,纠正错误裁判。
启动条件
行政诉讼再审的启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确有错误:当事人认为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可以申请再审。这里的“确有错误”通常指的是原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有明显错误。
-
新证据:当事人发现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可以申请再审。新证据应是原审程序中无法发现或者无法提供的证据。
-
程序违法:原审程序存在违法行为,如审判人员违法等情形,这也可能构成申请再审的理由。
-
法律规定的情形: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情形,如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审查标准
行政诉讼再审的审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事实审查:再审法院将对原审认定的事实进行审查,如果发现原审认定的事实有重大错误,可能影响判决结果的,应当进行再审。
-
法律适用审查:再审法院将审查原审裁判在法律适用上是否存在错误,包括对法律条文的误解、误用或者遗漏适用法律等情况。
-
程序审查:再审法院将审查原审程序是否合法,包括审判人员的回避、证据的采纳、当事人的权利保障等。
-
新证据审查:如果有新的证据提交,再审法院将审查该证据是否属于新证据,是否能够影响原判决、裁定的结果。
相关案例
案例一:某公司在行政诉讼中败诉,后发现原审判决在认定关键事实时存在错误,且有新的证据能够证明该事实。该公司据此申请再审,法院经审查认为确有错误,决定启动再审程序。
案例二:在某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未能及时提供一份关键证据,导致败诉。随后,当事人发现了这份证据,并申请再审。法院审查后认为该证据确属新证据,且足以影响案件结果,因此启动了再审程序。
结语
行政诉讼再审程序是司法救济的重要手段,旨在纠正可能的司法错误,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由于再审程序启动条件严格,审查标准高,申请再审并不容易。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在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依法申请再审。